2025年01月11日

反思| 神圣教条或许是通往真实信仰的最大障碍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2年05月23日 15:09 |
播放

如果问一个路人:”在每天严肃而不苟言笑、胆战心惊地生活,与正常愉快的生活之间,会选择哪一种”,我想答案总是确定的,大部分正常的人会选择后者,而有些正常却装作虔诚的人会选择前者。

看过许多这方面宗教的例子。话说有两个某宗教的僧侣准备过河回修行的地方,这时一个不会游泳的妙龄女子因为害怕过河而哭泣。于是这两位僧侣中的师兄就背着这个女孩子过了河,而师弟却紧闭双眼,和他们拉开距离,慢慢过河。在回去的路上,师兄一如往常地兴高采烈,而师弟却心事重重。到家之后,师弟对师兄说,“修行者不近女色,师兄怎么背她过河呢?”师兄听完,哈哈大笑,“我背她过了河就放下了,而你直到现在还没放下。”师弟听毕羞愧难当,方才恍然大悟自己的修行太浅。

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耶稣身上,发生在福音书里。

法利赛人处处维护者神圣的律法,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半步,因此安息日的时候,饿了不能吃饭,病了不能就医,罪人就要被隔离;祭司守护者神圣的至圣所,维护着上帝与人间的距离。法利赛人对律法的神圣执着就是像上面故事里的师弟一样,把信仰的规则当成外在持守的戒律,这便是我们在教会里常说的,用行为得救。行为的背后,并不是心灵的接近,在行为上我们与生活划清了界限,但是在心灵上我们与信仰也划清了界线。

而耶稣与法利赛人相比,就是神圣的破坏者。那时,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。他的门徒饿了,就掐起麦穗来吃。法利赛人看见,就对耶稣说:“看哪,你的门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!”与法利赛人格格不入的是,耶稣允许了安息日掐麦穗吃这一行为,他说:“‘我喜爱怜恤,不喜爱祭祀。’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,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。”耶稣将法利赛人的上帝看做祭祀的上帝,而将自己的上帝看做怜悯的上帝——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两个上帝,耶稣是说法利赛人的上帝与真正的上帝没有关系。

在祭司眼里,他们之所以能代表上帝,普通民众之所以还相信他们,是因为圣殿中的至圣所在民众心里还保持着神秘的神圣。至圣所几乎是大祭司存在的最大合法性,因此他们维护者这个最为神圣的地方。正是这个代表上帝最神圣的房间,却将上帝隔离在祭司之外。然而,耶稣钉上十字架的时候,幔子却裂开了,这个最最神圣的地方,不再神圣。只有幔子裂开,神圣褪去神秘的面纱之后,信仰才能走进我们,圣灵才能被赐给我们。

一个东西太过神圣,人们就会花最大的力气去维护这个神圣,却崇拜这个神圣,这样神圣反而在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偶像,而最邪恶的也许就是奉着耶和华的名崇拜偶像——这样的情况在我们今天的教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。

因为把耶稣看得太神圣,因此把耶稣的话反而变成了“偶像”,偶像意味着不能更改、不能思考、不能有任何的自由发挥。这样,我们就把圣经变成了教条,我们只是是奉着耶稣的名崇拜者圣经这个偶像,却缺少了真正敬虔的本质。我们同样可能会奉着上帝之名,崇拜者教义这个偶像,在这种崇拜之下,教义变成了教条。

因为把教条看得神圣无比,因此没有人敢去撼动其中哪怕一小条,他们太神圣了,只能崇拜,不能思考,不能发挥。因此,惋惜的是,由神圣而产生的教条,反而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律法。我们最后在耶稣的名下反而又转回了我们所唾弃的法利赛人那里。

我们看到,在福音书里,耶稣的所有教导都是发生在生活的场景中,甚至耶稣不乏幽默与智慧。在生活的场景中,耶稣没有穿神圣的宗教服饰,也没有神圣的音乐和祭坛,更没有前簇后拥的狂热信徒。生活的场景没有了神圣与严肃,有的是轻松与愉悦,因此这种场景下,门徒才会与耶稣辩论,质疑耶稣的教导,他们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轻松的画面。

在历史上同样如此,神圣的教条时代,有的是压抑和高压,只有轻松的时刻才有文化的辉煌。

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,被很多历史学家称为黑暗年代,这个年代里,教士称为最吃香的职业,教皇和主教把持着教条,把一切怀疑教条的人,拉上异端的裁判所。正是在这种神圣笼罩下的岁月中,除了复杂而乏味的神学与教条之外,鲜有其它辉煌的文化,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,不敢迈出哪怕一小步的距离。

文艺复兴的大胆之处在于打破了神圣的教条压制,高扬了人性的光辉。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将神圣的教条面纱褪去,让人的理性、怀疑精神展现出来。文艺复兴因此带来了文化的辉煌。到了宗教改革时期,更是将那些仅存的一点神圣去掉,把思考和自由的权利还给信徒。随之而来的启蒙运动,将宗教的最后据点也击溃了,信仰终于回归人间,耶稣也终于回到生活。在自由的环境下,在生活的场景中,工业大革命和文艺文化等都带来了辉煌的岁月。

本来处于生活场景的鲜活的耶稣,被我们以神圣为名变成偶像去崇拜,当生活在信仰里失去空间,那么真理也就变成偶像。当一个文化被教条覆盖,那么就不要谈科技创新,人们忙碌的是与教条一致,不要出格就万事大吉,而不是思考与创造!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